昨天傍晚,重庆江北区的宝妈林晓芸刚把5岁儿子哄,手机里的“宝宝巴士儿歌”推送突然弹了出来——不是熟悉的《数鸭子》旋律,而是一张穿着暴露的主播截图,配文“哥哥点进来,看我跳新舞蹈”。她赶紧关掉App,后背直发凉:“我天天给孩子用这个软件学儿歌,怎么突然冒出这种东西?”

这场“儿童App里的低俗广告”风波,早在几天前就悄悄发酵。有网友在微博晒出截图:宝宝巴士儿歌App的开屏广告,直接跳转至某直播平台的“擦边直播间”,主播言行暧昧、着装暴露;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误点广告后,界面弹出“充值解锁主播私照”的诱导链接。截至昨天,某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已达18条,关键词全是“低俗”“诱导”“不适合孩子”。

面对质疑,宝宝巴士官方回应来得不算晚:“问题广告来自第三方合作平台,我们已第一时间下架违规内容、关闭相关广告位,并向用户致以诚挚歉意。”可这份道歉,没能完全抚平家长的焦虑——作为主打“2-6岁儿童启蒙”的头部App,“第三方接入”就能成为免责理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早有明确要求:“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的功能。”换句话说,不管广告来自哪里,企业作为App的“守门人”,都得替孩子把好最后一道关。就像做儿童零食得检查配料表一样,儿童App的广告审核,难道不该比成人产品更严?

曾在儿童内容公司做过审核的王姐告诉我,正规儿童App的广告审核,得走“三审三校”:先看广告主资质,再筛内容是否符合儿童认知,最后还要模拟孩子的使用场景——“比如直播广告,哪怕内容‘擦边’一点,都得直接毙掉,因为孩子没有辨别能力,很可能模仿。”可从这次的风波看,宝宝巴士的“审核闸”显然松了:第三方广告没经过“儿童视角”的过滤,就直接流向了孩子的屏幕。

更关键的是,“儿童专属”从来不是营销噱头,而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去年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章节里,专门提到“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安全保障功能”。宝宝巴士作为用户量超2亿的儿童App,更该把这句话刻进公司章程——不是“第三方说没问题就没问题”,而是“我得替孩子确认没问题”。

守护孩子的数字世界,从来不是企业一方的事。监管部门可以给儿童类App的广告画个“红线”:比如禁止直播类广告、禁止诱导点击的弹窗、禁止“成人化”内容;家长也该多留个心眼——如果发现App里有奇怪的广告,赶紧截图举报;甚至可以建议App加个“儿童模式锁”,开启后自动屏蔽所有第三方广告,让孩子的屏幕里只有儿歌和童话。

想起今天早上送孩子上学,路边的小朋友举着平板唱“宝宝巴士,快乐启蒙”。那奶声奶气的歌声里,藏着家长对“儿童友好”的期待。儿童App的价值,从来不是“流量有多大”“广告有多赚”,而是“能给孩子多少安心”。宝宝巴士的这次风波,该给所有做儿童内容的企业敲个警钟:你赚的是孩子的钱,就得守着孩子的底线——不然,丢的不是一时的口碑,是家长和社会的信任。

说到底,孩子们的数字世界,不该有“漏网之鱼”。每一道广告审核的关口,都是给童年加的“保护罩”——这罩子,容不得半点缝隙。

宝宝巴士里不该有低俗广告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