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穆哈里卜蹲在加沙南部马瓦西的帐篷外,指尖攥着半块发硬的面包——这是她和三个孩子今天的全部早餐。风卷着废墟的灰尘灌进帐篷,把小儿子的哭声压得低低的,她揉了揉眼角:“爆炸声停了,但夜里还是会突然惊醒,摸遍每个孩子的额头才敢再睡。”
停火两周,加沙的街道上少了硝烟,却没少了“悬着的心”。19号的空袭像根突然扎进来的刺:以色列军方说清除了一名“越过黄线的”,但纳赛尔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的是一名普通巴勒斯坦人。这样的“偶尔意外”让原本松了口气的人们又把心提起来——废墟还没清完,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响的是风还是枪声。
比恐惧更磨人的,是肚子里挥之不去的饿。世卫组织23号的数字像块石头砸在胸口:停火以来,每天只有200到300辆援助卡车进加沙,连协议规定的一半都没到。2025年至今,411人死于营养不良,其中109个是孩子——“这些死亡本可以避免”,特雷莎·扎卡里亚的声音里带着颤音,“现在还有60多万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47岁的扎库特背着空水桶在废墟间绕路,原本的街道早被瓦砾堵死:“加沙的路不好走,比路更难的是找水——有时候走几公里,只能接半桶浑水,孩子们喝了总拉肚子。”援助的缺口像个填不满的洞,谭德塞皱着眉说:“就算每天多了几十辆卡车,也只是所需的冰山一角。”
更让外界着急的,是加沙的“看不见”。国际记者至今没法自由进入,以色列最高法院给了政府30天“考虑时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说这是“拖延战术”——废墟下的真实情况,只能靠零星的视频和电话拼凑:有的帐篷漏雨,有的家庭把废墟里的木板当床,有的孩子连“面包”是什么味道都快忘了。
“停火维持下来是好事,但危机远没结束。”谭德塞的话像句警钟。穆哈里卜把面包掰成三小块,塞进孩子们手里:“今天能吃到面包,明天呢?”风又吹过来,帐篷布猎猎作响,远处的废墟里,有人在翻找能卖钱的废铁——加沙的太阳升起来了,但他们的日子,还在“挣扎线”上熬着。
谁都知道,停火是起点,但要让加沙的孩子吃上热饭、让母亲不再半夜惊醒,需要的不仅是一张协议纸——是卡车的轮胎能碾过废墟,是援助的粮食能送到帐篷,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有“明天会好一点”的盼头。这些盼头,还埋在半块面包的褶皱里,埋在废墟的灰尘里,埋在每个加沙人望不到头的日子里。